「媽媽(爸爸),我怕怕」
每當孩子對你說出這句話時,你會如何回應他呢?
是會覺得他是在撒嬌,還是覺得孩子不夠勇敢?
其實在成長過程中,對某些特定事物感到恐懼是正常發展的一部份,孩子們會出現害怕的反應多半是因為對於事物的不了解或無法控制。而隨著年紀的增長,孩子對周遭的環境愈來愈了解後,害怕的事情也會隨之改變。以下將列出孩子在各階段可能害怕的事物,以及家長該如何從旁協助,讓孩子度過這段害怕期。
1~2歲
*害怕陌生人
*害怕陌生的環境
建議爸媽可以把喜歡跟不喜歡的事情放在一起,讓孩子對他害怕的東西形成良性的反射。舉例來說,如果到了一個新的地方,可以引導他去看新奇的事物,激發他的好奇心,轉移他的注意力。
3~4歲
*害怕坐馬桶
*害怕自己睡
*害怕剪頭髮
*害怕黑暗的環境
*害怕大聲
這一階段的孩子,需要開始接觸一些大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,可是卻還沒辦法完全適應。其中最多數的孩子都會害怕坐馬桶,覺得坐在上面會不會掉下去?這時候,爸媽別一味的強迫孩子去習慣,或許可以嘗試在馬桶上放一顆球,教導孩子這是安全的。
5~7歲
*害怕黑暗的環境
*害怕壞人
*害怕自己睡覺
*害怕昆蟲動物
*害怕上台表演
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開始往外探索世界,對外面充滿著好奇心,也會有許多的幻想。同時,因為開始進入學校生活,會接觸到大量的人群,可能會開始害怕在眾人面前說話或表演。
這時候,可以讓孩子去上一些自我訓練的課程,例如學習魔術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,藉由魔術表演,培養勇於表達,展現自我的魅力,因為學魔術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能夠上台演出,大方秀出自己。
8歲以上
*害怕一個人
*害怕沒有朋友
這階段的孩子已經進入成長的過渡期,不再是懵懵懂懂的嬰兒,也逐漸明白許多道理。這時候,同儕就變得非常重要,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做溝通,讓他們在往後的階段更容易地與人相處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恐懼的事情,就算成了大人也是一樣。而身為家長,我們不能總以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心情。與其對孩子百般恐嚇或嘲諷,不如試著理解孩子的恐懼,陪伴他一起正向的度過這段日子,讓孩子有個快樂的「兒童時光」。